3月11日,发布《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国家分数线”。
与去年相比,除少数专业外,分数线普遍大涨。A区学硕哲学、教育学、法学上涨14分,历史学、艺术学上涨12分,经济学、文学、管理学上涨12分,理学、工学、医学上涨10分。专硕也不例外,除农学、军事、工商管理旅游管理三类专业之外,也全线上涨。相关话题冲上热搜,“考研难”话题也再次引发热议。
考研真的变难了吗?
纵观历年考研学生人数及录取数据,各高校研究生人数虽然处于扩招状态,但涨幅远远低于报考人数。2020年报考人数341万,录取人数110.66万,录取率32.45%;2021年报考人数377万,录取人数111.4万,录取率29.55%;2022年,在报考人数猛增80万的情况下,录取人数不增反降,录取率仅24.44%!从报录比数据来看,考研确实是一年更比一年难了。而2023年考研报名人数预计超过500万!
其次,考研和高考一样,都有“保送”一说,即免试保送研究生的学生。越是综合实力强劲的院校,推免生名额越多。比如北京大学医学部,2022届推免率高达71.30%,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尖端院校,推免率都在30%以上。让无数想通过考研进入985/211的双非学子望而生畏。
最后,部分高校为保证研究生的生源质量,除了初试复试成绩外,还对考生的第一学历、英语四六级成绩、学术论文成果等等有了诸多要求。在这些新变化和硬性要求的限制下,考研路更是困难重重。
应该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吗?
面对学生日益增长的考研需求,有人提出,应该扩大研究生的招生规模。这种看法是必须要警惕的。
扩大研究生的招生规模虽然能保证让更多考生“上岸”,但随之而来的就是无法保证生源质量和研究生培养质量两大问题。不考虑这两大问题,单纯地扩招,就是在给研究生教育“注水”,会导致研究生学历贬值,加剧学历“内卷”。
同时,考研走向“高考化”也会影响本科教育质量。在不少地方本科院校中,学生一入学就被学校教育要考研,把考研当作人生的跳板,考进名校,实现身份的转变。这种做法表面看起来是在激励学生上进,但却偏离了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由就业为导向转变成为以学历为导向。
当本科院校以学历为导向实行教学工作时,就会围绕考研教学,边缘化非考研科目的教学,以至于毕业生大学四年除了几门考研科目外学不到其他的技能,缺乏就业竞争力,很难找到工作。
研究生学历真的贬值了吗?
在研究生连年扩招的情况下,很多人提出“研究生学历贬值”的观点,“考研到底值不值”、“工作3年和读研3年,差距能有多大”这类话题也经常在网络上被讨论。
就此,麦可思研究院副院长马妍给出了回答。基于大学生毕业后发展跟踪调查,刚毕业研究生的月收入与工作三年的本科生相比持平。从职场发展中期来看,也是研究生更占优势。举例来说,,2014届本科毕业5年后学历提升人群的月收入为10408元,比同届学历没有提升人群高出725元。对于“双一流”院校毕业生来说,这一差距更为显著,学历提升人群的月收入为13027元,相比未提升人群高出1144元。
学历提升除了带来经济方面的回报以外,为毕业生的职场感受也带来了积极的影响。2014届学历提升人群毕业5年后的就业满意度为79%,比学历未提升人群高出6个百分点。
综上来看,研究生文凭的“含金量”依旧不低。
除了考研,还有没有其他选择?
就目前来看,“考研热”将会是持续增长的状态。在社会需求水涨船高的今天,有没有一种方式,既不用投入极高的时间成本、承担沦为“炮灰”的风险,又能提升个人核心竞争力呢?
答案是有!那就是出国留学。出国留学的申请制相比于国内考研来说入学难度更低,毕业后可申请中国学历学位认证,等同于国内研究生学历,含金量高、学制更短。
并且,为了吸引海归人才,各地也相继出台了不同的福利政策,如一次性创业资金、科研启动经费、生活补贴、子女入学优先申请、一线城市落户加分等等。
出国留学可以有更丰富的见识,也能更早拿到研究生学历进入职场,同时回国还能享受留学生福利政策;国内读研虽然时间长,但成本低,在读研当地直接就业更容易找到内推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