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考公的高峰时期,不只是国内毕业生,随着这几年选择毕业后回国发展的留学生越来越多,也有相当一部分的海归选择考公。
不过国内各地的政策都不一样,种类也不少,对于想考公的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麻烦的。
那么体制内具体指什么、有哪些分类、参加体制内考试又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体制内是什么意思?
体制内的人员通常会被称作为公务员,但是体制内的人员不只有公务员。
除了行政编制以外,体制内人员还包括参公人员,可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人员;事业单位人员,即事业编制。
行政编制:
通常大伙说的公务员所属的是行政编制,是中国党政机关所使用的人员编制,其中包括国家机关、各党派以及部分社会团体。
参公人员:
参公的意思就是参照公务员法管理。
在国考和省考的职位表中,部分职位的后面会有个括号,里面写着(参公管理),那么这种职位就是参公人员。
从理论上来讲参公人员和公务员的待遇、晋升机制都完全一样。
有一点需要注意下,参公人员的待遇没有统一的标准,各个省市之间的规定不尽相同,部分省份的参公人员可以参加公务员遴选考试,而有些省份就不行。
另外若考取的是一个行政单位的二级参公单位,那么你的职位可能在二级单位里,而不是行政单位。
而且这类参公单位在今后的机构改革中很有可能被改革成普通的公益类事业单位,比方说在2022年的江苏省考南京市职位表里,有一职位写着“城乡建设委员会,市城乡建设行政执法总队一级主任科员以下(参照管理)”,考到这个职位的学生今后会在城乡建设行政执法总队上班,而非城乡建设委员会,如果去仔细查阅职位表,那么会发现南京市城乡建设委员会本身招考的也有行政编制的人员,这两个职位很有可能不在同一地方办公。
不过参公人员和行政编制一样,都是有着很大保障的,就算以后机构发生改革,参公身份也不会被转成事业编制。
事业编制:
事业单位比党政机关的种类更多,有很多事业单位都是行政单位的下属单位,因此要受到上级单位的管制;事业单位一般会比公务员的工资低一些,不过这不代表全部都是这样,要看具体的种类和职位。
职业单位包含公益一类,公益二类等等,公益一类单位通常无收费职能,还不能从事经营活动,工资一般由财政拨款;而公益二类可以有经营收费服务,例如医院等等。
军队文职:
近几年热门考试行列中还出现了军队文职,不过除了体能考试以外,军队文职的考试内容和其他几种有着较大的区别。
怎样才能进入体制内?
想进入体制内通常有两条路可走,分为考试和人才引进,不过人才引进会比较难,这里先说说如何通过考试进入体制内。
一般会通过公务员考试来选拔公务员以及参公人员,在笔试阶段通常会分为国考以及各省省考。
国考
国家公务员考试即国考,职位通常比较单一,一些有大志向的学生会去报考中央部委和党群机关,而一些选择回到家乡发展的学生大部分会选择税务局或是海事海关部门。
国考时间不是固定的,通常在每年的11月底或12月初的周末,报名时间一般在每年的10月份左右。
招考部门会先发布公告,随后的第二天就会发布职位表,可以在职位表里选择自己想报考的职位。
省考
部分省份每年会有两次省考的机会,还有一些省份每年只有一次机会,招考的时间也不是固定的。
一个周末江浙沪都有考试,这让想要巡考的学生不得不做出选择。
湖北以及安徽等地的联考时间比较固定,通常在每年的3月左右,不过学生的机会也就少了,因为只能参加联考中的一个。
省考的职位包括政府办、组织部、纪检委、公检法等有发展潜力的单位大多都在省考中招人。
事业单位考试
事业单位考试会比公务员的题目会简单一点,竞争也要小一点,各省市年年都会举办事业单位统考。
部分省份会举办两次,例如安徽在上半年和下半年皆有一次。
选调生考试
应届生还能参加选调生考试,和国考省考相比,选调生不仅有着更加严格的要求,而且一般还要求有党员、学生干部等经历才行,各个省份都有自己的规定。
不少省份的选调和省考被安排在了同一天,另外还有一些省份的选调生考试不要一年制的留学生或者直接拒绝留学生群体。
怎样界定应届生身份?
很多国考、省考的职位面向应届生,那么留学生怎样界定自身是否算应届生呢?
在国考、江浙沪、北京、安徽省考中,留学生群体会被算作应届生。
不过各个省市的规定不是完全一样的,例如2021年江苏省考要求留学生在报考前要拿到留学认证结果才会被算作是应届生。
江苏省2022年的政策放宽了一些,公告中表明2020年9月1日至报名前取得国(境)外学位并完成留学服务中心学历认证的留学回国人员可以报考面向2022年的应届生岗位。
而去年的北京市考要求留学生在境外要待满一年才能以留学生身份作为应届生报名,那么因疫情而提前回国的留学生就不能算作应届生了。